將光觸媒的粒子納米化,從理論上將產生4種納米效應,可以有效提高量子產率,利于光催化反應進行。
1.能級移動由量子效應引起的導帶電子和價帶空穴的能級移動,使光觸媒的還原性和氧化性增大,使得不能被普通微米級粒子還原的粒子可以被超微粒子還原。這個效應可以認為與電極反應中電壓增大的效果類似。然而單體反應速度并不一定因為光觸媒粒子納米化而加快。例如,在均二苯代乙烯的異構化反應中,使用納米級的光觸媒和常規體相材料相比,活性增大50倍。這是因為對于超微粒子來說,其電子俘獲能級在導帶附近上升的緣故。并且這種能級的移動伴隨著吸收光譜向短波方向移動。這就是常說的“藍移效應”,這種效應導致納米光觸媒在外觀上會帶一些微微的藍光,但是反過來并非外觀代微微藍光的就一定是納米光觸媒,還要通過科學的手段來進行分析。
2.光激發位置趨近表面半導體的粒徑變小,光激發產生的電子-空穴對能很快擴散到催化劑表面。由于光催化反應是在表面發生的,可以使更多的光生電子和空穴被氧化劑或還原劑吸收,有效減少電子和空穴的復合,因此氧化或還原的速率就會增加。3.電荷分離的效果更好半導體催化劑與半導體電極相比,其特征之一是半導體催化劑內部產生空間電荷層,這種電勢梯度避免了光激發的電子-空穴對的負荷。對粒子狀的光觸媒來說,電子和空穴必須同時產生,因而空間電荷層會在近距離內產生。對于納米半導體粒子而言,其粒徑通常小于空間電荷層的厚度,在離開粒子中心l距離出的勢壘高度v可以表述為:v=1/6(l/ld)2(1-1)式中,ld為半導體的debye長度。在此情況下,空間電荷層的任何影響都可以忽略,光生載流子可通過簡單的擴散從粒子內部遷移到粒子表面,而與電子給體或受體發生還原或氧化反應。計算表明,在粒徑為1um的tio2粒子中,電子從體內擴散到表面的時間約為100ns;而在粒徑為10nm的微粒中該時間只有10ps。因此粒徑越小,電子與空穴復合的幾率越小,電荷分離效果越好,從而提升光催化活性。
4.表面積增大
對于所有的催化劑,超微粒子化將使表面積增大,從而使催化劑活性增大。對于粒徑在12-150nm的tio2光催化劑,從水中或乙醇中產生氫的活性與粒徑成反比例關系,小于12nm的tio2活性更是成指數級上升。高表面積,使得催化劑與反應物接觸的可能大大增加,也就是說如果粒徑減少使得比表面積增大10倍就等效于大顆粒光催化劑濃度增加10倍[假設濃度增加時顆粒不再團聚],所以真正的納米光觸媒含量一般在2g/l-8g/l之間就可以達到每l有效作用200-300m2的效果,超過這個濃度范圍反而會導致效果下降,而落后的大顆粒體相光觸媒產品則需要更高的濃度,不過即便是這樣也很難達到納米奧因光觸媒的效果。
科學證明買清水房對比精裝房哪個甲醛超標更高杭州室內除甲醛公司提醒:人體出現了這些情況就是甲醛超標了窗簾含有甲醛么杭州除甲醛專業介紹新房如何去除甲醛杭州除甲醛公司提醒大家,除甲醛不要隨便開始,希望大家少走彎路甲醛多少是否超標杭州除甲醛公司一線工程師:長期吸甲醛身體會出現這3種不正常狀況!買家具千萬看清楚,劣質刨花板問題多!